西湖龙井位列我国十大名茶之一,具有1200多年历史,明代列为上品,清顺治列为贡品。清乾隆游览杭州西湖时,盛赞龙井茶,并把狮峰山下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封为“御茶”。
龙井茶始产于宋代,明代益盛。在清明前采制的叫“明前茶”,其嫩芽初绽,形如莲心,因此称“莲心”。每制一公斤干茶约采摘鲜叶七万个左右,极为珍贵。谷雨前采制的叫“雨前茶”,又叫二春茶。此时茶柄已长出一片小叶,形状似旗,茶芽稍长,形状似枪,故称“旗枪”。立夏采摘的称“雀舌”,再过一个月以后采摘的称“梗片”。向有“雨前是上品,明前是珍品”的说法。龙井茶泡饮时,但见芽芽直立,汤色清洌,幽香四溢,尤以一芽一叶、俗称“一旗一枪”者为极品。
西湖龙井按外形和内质的优次分作1~8级。狮峰所产为最,以其色泽黄嫩,高香持久的特点被誉为“龙井之巅”;龙井村所产茶叶肥嫩,芽峰显露,茶味较浓;梅家坞所产做工精细,色泽翠绿,形如金钉,扁平光滑,汤色碧绿,口味鲜爽。
品种
西湖龙井是我国的第一名茶,按具体产地历史上曾分为“狮”、“龙”、“云”、“虎”、“梅”五个档次。新中国建立后,已并作“狮峰龙井”、“梅坞龙井”、“西湖龙井”三个品类。西湖龙井茶的品牌有30多个。
“狮”:产地狮峰;
“龙”:产地龙井;
“云”:产地云栖;
“虎”:产地虎跑;
“梅”:产地梅家坞;
这五个产地的茶,通称为西湖龙井。其中,以狮峰龙井为最!
五大茶区图片:
狮峰山(狮字) 龙井村 (龙字)
云栖(云字) 虎跑 (虎字) 梅家坞(梅字)
采制工艺
制作绿茶一般都有采、晾、揉、抄、装这几道工艺,而龙井茶更有自己的讲究。
在完成了以下的烦琐的制作过程之后,扁平、光滑、翠绿、整齐就成了龙井茶的经典造型。采摘
龙井茶的采摘有三大要求:一是早,二是嫩,三是勤。
1、以早为贵:历来龙井茶采摘时间很有讲究,以早为贵。茶农常说:茶叶是个时辰草,早采三天是个宝,迟采三天变成草。
2、细嫩著称:龙井茶的采摘还以采摘细嫩而著称,并以采摘嫩度的不同分为莲心、雀舌、旗枪,鲜叶嫩匀度构成龙井茶品质的基础。只采一个嫩芽的称莲心,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,叶形如雀舌的称雀舌。
3、采摘次数多:采摘次数多,也是龙井茶的一大特色。长期以来,采大留小分批采摘,已经成了习惯。一般春茶前期天天采或隔天采,中后期隔几天采一次,全年采摘在30批左右。其次是晾,所谓晾就是刚采摘下来的茶叶得在阴凉处堆放上大半天,大约相当于机械加工的退火,也就是通过堆晾,去掉茶叶里残余的大部分刚性。
采回的鲜叶需在室内进行薄摊,厚度为3厘米左右,中下级原料可稍厚。经8-10小时摊放后,叶子失去一部分水分,减重15%-20%,鲜叶含水量达70%左右为适度。目的是散发青草气,增进茶香,减少苦涩味,增加氨基酸含量,提高鲜爽度。还可以使炒制的龙井茶外形光洁,色泽翠绿,不结团块,提高茶叶品质。
经过摊放的鲜叶需进行筛分,分成大、中、小三档,分别进行炒制,这样不同档次的原料,采用不同锅温、不同手势来炒制,才能恰到好处。揉捻
揉也叫揉捻,是通过外力将茶叶的内部结构揉捻成人们希望的形状,但龙井茶的形状要求青叶保留一部分自然的刚性,以便茶叶成型后还能看到部分青叶的原状,因此就将揉捻工艺弱化了。即将炒分解成炒-晾-炒-晾-炒的过程,并在这个过程中完成部分揉的要求。
品质特点
西湖龙井茶产于西湖四周的群山之中,其品质特点是:外形扁平挺秀,色泽绿翠,内质清香味醇,泡在杯中,芽叶色绿,好比出水芙蓉,栩栩如生。西湖龙井茶素以“色绿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”四绝称著。
龙井茶外形扁平挺秀,色泽绿翠,素以“色翠、香郁、味甘、形美”四绝著称,驰名中外。冲泡龙井茶时取一玻璃杯,用80度左右的开水冲进杯中,只见朵朵茶芽袅袅浮起,旗枪交相辉映,好比出水芙蓉,俏嫩可人。茶汤碧绿,香气清高,滋味甘醇,实乃茶之神品。 |